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举办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评析学术沙龙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评析学术沙龙
2023年4月19日,由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举办的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评析学术沙龙顺利召开。活动由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主持。沈逸教授指导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四位博士研究生围绕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分别从数字生态、战略认知、运行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等四个维度进行了主题发言报告,系统性的对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进行了深度解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瑜首先就拜登政府网络安全战略以及重构美国数字生态系统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拜登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的新特点之一,就是以重塑“数字生态系统”为重心,尝试对美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治理模式进行深度革新。在对内治理层面,拜登政府系统性调整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政企关系、权责分配和制度架构,通过对企业赋予更多网络安全保护责任来提升国内网络安全水平。利用美国发达的数字市场经济,拜登政府试图充分调动大型企业的作用,要求企业对数字产品、数字身份系统和消费者的数字权益负责。在对外交战略层面,拜登政府加强对外网络安全政策调整,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敌我阵营。美国将所谓“民主国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盟友,其中五眼联盟、四方安全对话和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北约是次一级的重要军事组织,印太经济框架成为区域性合作机制。同时,拜登政府重申中国作为“最重要威胁”的地位,同时强调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敌人身份。拜登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是在中美数字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发布的,本意是借助美国既有的企业优势,强化网络安全保护并增强对华数字竞争能力。但该战略对美国既有的数字生态系统改革步伐过大,且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短期内很难真正落实。此外,该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与盟国本身的利益级的重要军事组织,印太经济框架成为区域性合作机制。同时,拜登政府重申中国作为“最重要威胁”的地位,同时强调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敌人身份。拜登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是在中美数字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发布的,本意是借助美国既有的企业优势,强化网络安全保护并增强对华数字竞争能力。但该战略对美国既有的数字生态系统改革步伐过大,且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短期内很难真正落实。此外,该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与盟国本身的利益相悖,不符合网络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宫云牧从“安全认知”的分析框架出发,对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发展演化进行了深入阐述。基于认知分析的视角,她指出,拜登政府于2023年3月出台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作为二十年间美国政府发布的第四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再到拜登政府,美国在网络空间的战略目标从国内控制、国际塑造、单边护持,发展为多边竞赢;针对网络安全的策略选择也经历了本土防御、网络威慑、进攻性行动与综合性遏制四个发展阶段。四届美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网络安全战略,既具有一定延续性,又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其背后折射出美国对网络空间、自身实力地位与安全威胁的认知演化。由于相对综合实力呈现下降趋势,美国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网络空间中安全威胁的认知也相应形成了迭代演进。安全威胁认知的建构与转化逐步向政策层面传导,成为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主要驱动机制,由此加剧了网络空间的泛安全化与意识形态化。梳理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发展演变规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的治理逻辑,另一方面有助于研判美国网络相关政策的外溢影响,有效管控中美在网络空间的竞争,进而实现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莫非以“运行安全”(Operation Security)为核心,构建分析拜登政府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治理动态演化的分析框架。他认为,2023年3月初拜登政府发布的决策圈酝酿已久的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文件延续了历任美国政府围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巩固并强化网络霸权的核心思路,尝试构建一个包含捍卫关键基础设施、破坏和摧毁威胁行为者、塑造市场力量以便提高网络安全弹性、投资新兴数字技术发展以及建立国际伙伴关系等五大支柱的庞大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体系。但与历任政府网络安全战略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希望通过重塑美国网络空间的“公私伙伴关系”与治理模式,在平衡网络空间主体责任、强化政府行动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作为美国五年来首份网络安全领域的战略文件,拜登政府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可谓雄心勃勃,不仅展示了拜登政府将在后半段任期中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政策措施,也呈现了拜登政府为今后美国网络安全治理模式的发展所规划的“路线图”。虽然拜登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体系庞大,但均围绕一个核心节点展开,即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这一核心节点,也同时是拜登政府推动整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路线图”逐步贯彻落实的抓手和切入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家胤从美国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的历史渊源出发,针对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强意识形态”属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析。他指出了在美国的认知框架下,其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间的联系。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美国的国家安全,而“向外推广意识形态”是美国存在的一种使命。随着冷战期间依托意识形态区别划分阵营的需要,意识形态开始逐渐工具化,并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对外推广意识形态在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具有了更为现实的利益。意识形态安全也因此和国家安全深度嵌合,并成为其推动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在此大背景下,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能发挥的作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拜登政府甚至表态其首要任务就是网络安全。拜登政府由于其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受到的“滤镜”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在意识形态化安全认知框架下,对中国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表述,网络空间安全议题也被用于服务其对华战略。
随后,沙龙各位参与者围绕四位同学的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沈逸教授对四位博士研究生的发言进行了评析。针对做研究,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做研究时应进行话语体系的锻炼,即根据不同的场合、媒介平台,以及不同受众,调整相应的话语体系;第二是研究者们在进行学术讨论时,要培养出对政策背后深层规律进行概括的能力,即用学术化语言对实践进行表达;三是要养成问题意识,即写论文时需回答问题,阐述所写论文为该领域贡献的新知识和见解,或所写论文围绕怎样的核心概念展开,以帮助读者从全新角度或不同维度,对已被解释过多次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进而体现自身的知识贡献和学理性的价值。
此外,沈逸教授还总结了美国国家战略演化所表现出的属性,包括延续性、波折性,以及持续强化的主观性。整体看,伴随国家安全认知的深度调整与演化,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呈现显著的变化,并逐渐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中至关重要的前沿领域与关键组分。他指出,应高度关注拜登政府持续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对网络安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整体定位和作用的新定位。他同时指出,莫非同学聚焦的运营安全,有助于更好的从系统和动态的视角出发,对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制定与落实,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撰稿 |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陈红妤
排版丨上官文博
往期回顾